1. 主页 > 网络营销 >

为什么你的产品做了没人用?

在互联网行业从事产品工作多年,设计产品的时候觉得是个特别牛的产品,但是一上线却发现反响平平——为什么会遇到这要的情况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谈谈用户画像与产品定位。

为什么你的产品做了没人用?

为什么说有的产品很好却没什么人用呢?

核心原因无非2点:

不是真的好:并非真正有价值;

不被人知道:要么有价值但是没有让需要的用户看到。

所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依次是:

问题与解决方案的匹配(PSF):关于产品定位,明晰你的目标用户是谁?他们最核心的痛点或最开始的诉求是什么?(真伪需求);

产品与市场的匹配(PMF):站在用户和商业双方视角去看,利用交易模型分析,这件事/产品是否值得去做?(产品价值);

渠道与产品的匹配(CPF):知道增量的目标用户在主要哪儿,如何触达、带动和传播,找到所谓的增长引擎(市场规模)。

这篇文章,我们主要针对前2个问题,从用户画像及产品定位视角进行分析。

一、用户画像及分类

根据第一篇文章《为什么你的产品做了没人用?你可能不懂用户的认知和决策!》知道,用户从接触到产生动机,再到使用产品。根据认知路径和模型,我可以将用户分为4类

未知需求:这部分用户他们处在环境中,尚未发觉,自身潜在的需求点。

已知需求:认识到自身需求并产生动机,但不知道解决方案。

已有方案(待决策):已有动机,并经历了方案收集阶段,解决方案等待决策。

已有体验(待优化):已有解决方案,有过相关产品体验的用户。针对这一部分用户可以继续分层,区分用户成长阶段,往往不同阶段他们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一个产品可能满足1个场景需求,也可能满足多个需求。特别是一个好的产品,在满足用户核心痛点/痒点的同时,可能会让你感受不到产品本身的存在,因为一切的设计如此平滑自然。

我们拿淘宝举例:

为什么你的产品做了没人用?

如图,淘宝微淘/直播(左1),就是服务的第1部分用户。推荐系统(中),服务的是第2部分用户。搜索和评价系统(右1),就是服务的是第3/4部分用户。

最初的淘宝,主要是服务好后2类人群,只是一个购物网站;但越往后淘宝越发成为了一个消遣方式,开始着重培养和服务前2类人群的消费习惯了。

用户可能在随便逛逛的过程中,看了XX的购物直播,发现了自己刚好有这方面的需要(但可能在此之前他并没意识到自己有这方面需要);基于对某人的信任,接着就点击购买链接。在商品介绍页,看了看销量和用户评价,很是心动,于是就完成了下单购买。

一个产品可能满足1个场景需求,也可能满足多个需求。特别是一个好的产品,在满足用户核心痛点/痒点的同时,可能会让你感受不到产品本身的存在——因为一切的设计如此平滑自然。

为什么你的产品没人用?

你可以从认知路径思考:是不是找错了目标用户? 他们需要的是满足情绪的场景,还是需要解决问题的产品呢?

想清楚上面这个问题,我们再接下来说说一些产品定位和设计的tips:

二、目标用户与产品设计

首先,我们应该明晰用户画像所处阶段,在不同用户阶段给予合适场景及服务。

对于第一种用户,你需要提供的服务不是解决方案,而是需要情绪/场景。需要通过冲突或者其他,引起他们的注意,带动他们理解和认知。这就有点像很多新媒体/公众号,在微信创造工作焦虑和营造类似“社畜”形象一样。他们需要的是发现现状和自身需求。

对于第二种用户,你需要的是在目标用户的日常场景中,设计钩子”或“心理张力”,不断强化需求触达人性底层。比如现实生活中,不断有人鼓励你可以通过运动减肥,安利你运动的好处。又比如在运动健身社区中,营造出社会精英都在坚持运动,运动能带给人成长和积极的感觉。这些的钩子,会强化你的决策动机。

对于第三种用户,你需要打磨自己产品(前提确保有产品价值),并在其决策犹豫时,提供一些降低用户决策成本和交易成本的设计

如何降低交易成本呢?

本文由摸索网(http://www.lnmosuo.com)发布,不代表摸索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