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创业干货 >

创业本身就是个坑……你要迈过的第一个坑是自己

创业是坑,还是自己挖的?

鼓励公众在国内创业。你周围的一些人正在创业。每个人都在谈论创业。在朋友圈呆久了不是鸡汤。但是在进入创业圈之前,你要知道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坑,除了要不要跳,就是要选择用107 B或者双臂向后翻滚三周抱膝入坑的姿势。

创业就像移民。时间会告诉你,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看到你按门铃的那一秒的荣耀,为了这一秒,有多少人掉进坑里,没有机会握住锤子。

从滴滴的创业故事中,我们挖出了几个创业前必须踩的坑,希望你能软着陆。

你要跨过的第一个坑就是你自己。

每一个创业的想法在一开始都会受到质疑。你要问自己,别人不能说不吗?就像别人说你可以,你真的能做到吗?你不需要从别人那里建立信心,但你应该对商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这是企业家必备的素质。关键是,你怎么确定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不可能。保持一点安全的唯一方法是从自己关心的领域或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滴滴首席执行官程维每次去北京出差,都会因为买不到车而误机撞车。这正是他所需要的,也是大众的痛点。那时候出租车司机不用智能手机。大家都觉得滴滴不靠谱,程维也不知道行不行。他相信自己的直觉,跟随自己的感觉。市场不成熟的时候就有机会,也就是大家都认为可行的时候,市场就饱和了。创业的大前提是自信的商业判断要冲动,而不是相反。

第二个坑,只要努力,就会有结果。

“当你走到路的尽头,你就会来到路的尽头。没有出路的时候,上帝会给你一扇窗。创业不是心灵鸡汤。如果你真的相信,就不要创业。创业往往是运气的节点。程维找不到合作伙伴,所以碰巧遇到了合适的CTO。最后,司机没有订单。2012年底下了一场大雪,一夜之间订单破千。如果没有伙伴,如果没有雪,如果没有什么如果?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尝试和犯错,打磨产品,等待风来。如果没有滴水,雪能成就谁?

第三个坑,只要创业项目严重垂直,获胜的几率很大。

创业圈里耳熟能详的纯干货,比如“创业要窄深”“精益创业”“瞄准细分,快速搭建市场壁垒”,绝对会让你心动。一旦你开始创业,你在垂直领域积累的一点点势能就会立刻吸引眼球。滴滴进入市场时,有一款易道车转型到了线上。当某种气候形成时,对手是拥有大量高粘性用户的LBS(基于位置服务的服务)平台,如百度、高德、大众点评等。后来选择与腾讯地图合作,开通微信支付(大城市用滴滴打车票逼用户开通微信支付,微信红包是后来的事情)。然后就是不断的用钱砸快,做汽车生意的时候还有国外的。没有政府的红头文件,滴滴几乎因为各种原因被要求下架,比如司机开车看手机不安全,涉嫌扰乱车辆管理秩序。一个功能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出租车APP,背后,真的是一场激烈的混斗。你想象的微创新背后,其实有很多危险。BAT(三大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总称),同行和政府只是看得见的对手。你们共同的无形敌人其实是时间。谁能迅速抢占市场份额,谁就能赢得这场战斗。滴滴可以光速飞行,不受时间限制。除了扎根于垂直领域外,还凭借其出色的资源整合能力、团队超强的执行力以及切入市场的机会。稍有疏忽,就会迅速被超越,江湖霸主

你从哪里来?没有扎克伯格在脸书,没有乔布斯在苹果,没有马斯克在特斯拉,你能做到吗?他们一开始没有太多经验。他们的天赋是远见和实现想法的能力。你要问自己,你的公司离不开你吗?真正推动大家前进的是你的愿景,而实现愿景的瓶颈是你的理解。工作经验很可能是你创业失败的原因。在成熟的系统中取得成功和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是两回事。成熟的企业通过流程管理将犯错的概率降到最低,导致节奏拖沓,难以突破。为了生存,初创企业必须高效地尝试和犯错,找到最合适的玩法,然后不断迭代。精英行业的创业优势不是工作经验,而是通过工作积累的行业洞察力、人脉和资源。滴滴的程维出生在阿里,业务能力线下。他通过一款APP完成了传统产业的O2O转型,依靠互联网思维和在阿里学到的线下演练的执行,捆绑了可以嫁接到新业务上的软实力。他眼光敏锐,看到了出租车市场的疲劳带来的机会,同时又有不断突破的能力,这只是和他的工作经历间接相关。互联网创业时代,很多市场还没有被发现。在这一点上,年轻人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深度用户,眼光更加精准,幼犊不怕虎是天生的优势。

第五个坑,你要有团队。

诚然,作为一名创始人/CEO,你唯一的任务就是用超人的想法组建团队。但是,你最好的朋友、家人、同学,往往都是想基于情感获得经济利益,这远不如基于经济利益的情感长期发展。不一定要有团队,但一定要有好的团队。所以有隐患的团队不如没有团队,一个人工作一段时间会更清晰。当你遇到你的伴侣时,问问他们最想要什么。不是和你在一起,而是为了生活,你想要的生活。然后想想怎么给他们想要的。迪迪程维可以死在刘清(高

盛亚太区董事总经理,柳传志的女儿),他一定是给了她用钱买不来的东西。其实最后有了梦之队也不够,不信到时候回来琢磨这句话,创业本身是孤独的旅程,和团队无关,创业者都拥有能享受孤独的贵族气质。
  
  我们只是挖了几个你刚准备创业就会踩到的坑,让你在创业前再思考一次,算是抛砖引玉。创业是心路,是历程,是体验极差的心路历程。在接下来的栏目里我们会讲更多在创业过程中的坑,希望你在深坑之上能一眼见底。
  
  创业是个坑,真是你自己挖的。
  
  听,又一个向前翻腾三周半抱膝。
  
  点评:by 田莉(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作为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和和畅联投公司联合推出的微信创业教育专栏,“深坑之上”系列是我们的创刊号。本期文章的主题是意在站在创业过程的起点上,提示创业者可能遇到的几个困局,帮助他们更加理性的做出创业决策。我们之所以关注这些话题是因为,目前我国的创业热潮一浪高于一浪,创业普及率不低,但是高潜质,高成长性的机会型创业企业却明显偏少。如何避免盲目、非理性的创业决策,不仅仅关乎创业企业生成与成长,也是影响一个国家创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首先,在学术研究中,创业认知与决策研究学者关注“为什么有人会选择成为创业者”,认为创业意图形成是个体与环境互动条件下主观认知过程诱发的结果。研究发现,创业者投身创业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成功率很高,但这种估计不仅仅会高于他们感知的行业内其他企业的成功率,也高于行业内历史数据所表明的客观成功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常见于创业者人群中认知偏差和独特的思维方式紧密相关,例如研究发现,与非创业者相比,创业者在归因时存在自我服务偏差,过度乐观与自信,更关注自身能力而非环境等等。就像开篇写到的“时间会告诉你,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如果客观理性地评价创业机会,评价机会与个人的匹配性,是投身创业之前的第一个关键决策。
  
  其次,文中提到了市场进入速度和以及进入之后,如何累积组织能力的话题。传统的竞争战略中提到,新创企业经常选择从聚焦战略进入市场,在细分市场中垂直纵深发展。但是,如果这个细分市场有盈利空间,很快便会招来在位企业的报复性反击。就向滴滴进入市场后,面对行业内各种竞争对手间的混战一样。此时,一方面需要快速迭代,抢在机会窗口被大量复制之前跑赢市场,另一方面还要累积资源和团队能力,进行协同成长,形成相互支撑。
  
  再次,本文提到了先前经验对投身创业和创业成功的影响。这是创业研究的新特质论中关注已久的话题。先前经验的多寡和质量(行业或创业经验),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你实现创业梦想,是“行业精英”还是“初生毛犊”能够引领风骚?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但至少我们都认同“在有成熟架构的体系里成功和在市场化野蛮竞争下成功是两回事”,那么如何转化先前经验中有效的成分,并快速调整经验带来的认知惰性,恐怕更为关键。
  
  最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创业活动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变得更高,远远超出了单个创业者的驾驭能力,因此团队创业成为了主流,创业研究也因此从关注创业者个体转化为研究创业团队,相关的研究主题从创业团队的构成分析到团队成员间的冲突互动过程,以及这些如何影响创业绩效等可谓层出不穷,极大的丰富了创业研究的视角。本文抛出几个有趣的观点,例如建立在商业基础上的友谊远比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商业来得牢靠,这启发研究者从社会隶属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创业团队匹配,可能比单纯地分析团队成员间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或者行业职能经验的匹配,更可能解释创业成功。
  
  综上,希望本文中提到的几个有趣的现象,不仅仅可以启发创业者,也能够帮助创业学者们有效的链接现象与理论,增进研究对现实的解释力度。总之,创业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本文由摸索网(https://www.lnmosuo.com)发布,不代表摸索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