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创业干货 >

是谁杀死了大数据创业者?

“过去两年,在大数据领域,纯粹概念化、没有技术的公司都死了。虽然筹集了大量资金的公司还活着,但大多数公司也很不舒服。”一位大数据领域的资深企业家告诉创杰。com整个行业的真实情况。

2016年以来,有人呼吁大数据的冬天,但仍有大量资本进入大数据领域。到2017年《网络安全法》,曾经被称为大数据天堂的野蛮增长时代已经结束,行业进入调整期。2018年,洗牌继续加剧,冬天真的来了。

大数据公司的冬天真的来了。

目前大数据领域的公司基本分为三个世界:BAT、华为等巨头部门,TalkingData、华云数据、Dataeye等创业部门,电信、移动、联通等国有部门。

2013年到2016年,是大数据相关公司的春天。近年来,创业公司很容易获得融资,从几百万到几亿不等。有业内人士调侃:“在行业火热时期,只要在电脑上打开一个Excel电子表格,就敢说自己是大数据公司,就有可能拿到资金。”不完全统计显示,仅2017年上半年,就有63家大数据创业公司获得融资,融资总额超过68亿元。其中,获得过亿元融资的企业有17家。有人更乐观地认为,2020年,整个行业将超过1.3万亿元。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大数据行业的公司数量开始逐渐压缩和减少,其中D轮融资超过4亿个百分点的公司开始大幅裁员,据说600多人的团队减少到300人以下。2017年新年刚过,亚信数据也步入调整的步伐,负责开拓新领域的部门全部被裁掉。据说会有第二轮裁员。

此外,大数据公司也遇到融资困难。除了少数获得大额投资的头部公司,如白蓉金夫在今年4月完成了由中国国鑫基金牵头、老股东红杉资本中国增资的10亿元C系列融资外,其他大部分公司,尤其是创业团队获得的融资非常少,很多公司仍有往年的融资记录。比如2014年焦聚合的融资还是停在了B系列。

上海一家基金的合伙人告诉创杰。com认为,他们的基金在14-15年投资了12个大数据项目,16年投资了4个,17年投资了1个,18年完全停止投资。主要是观望。在投资的17个项目中,有5个项目已经关闭,占近30%。有7个在过渡,剩下的5个还在进行。“几乎全军覆没。”然后他长叹了一口气。

中国大数据细分领域的头部公司Dataeye的创始人王指出,即便是一些估值较高的头部项目,日子也不好过。现在行业最重要的是寻求商业变现。据Ai Analysis发布的《2018中国大数据行业报告》显示,国内很多金融、政务大数据公司的营收已经超过1亿元,看似红火。然而,由于大数据的基础设施需要长期投资,实现收支平衡是一个很好的情况。一些公司,如Dataeye,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并在海外进行了探索,已经取得了初步的利润。

也有一些大数据公司继续为融资流血。很多从业者表示,因为之前概念太热,大数据公司估值太高,项目太贵。目前整个行业都面临着溢价过高的问题。据说在最新一轮融资中,一位上市互联网巨头投资者觉得估值过高,直接打了折扣。虽然最终融资,但无意公布融资金额。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在大数据领域,还没有大规模变现或者高利润的公司。面对当前热潮的消退,当初提供给投资者的溢价无法兑现,后续融资压力巨大。即使有收入,行业内收入较好的大数据金融和政务公司也面临着支付的硬伤。A b

大数据行业靠概念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大数据行业面临着不可逆转的生死。

为什么大数据行业如此低迷?

大数据野蛮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面对行业目前的困境,可以追溯到行业建设周期长、底层核心技术缺乏、经济环境低迷等综合原因。

核心大数据底层技术缺失。

即使经过六年的发展,我们仍然缺乏大数据的核心技术。数据公司创始人王告诉创捷。com认为,国内所有标榜大数据的公司基本上都使用了美国hadoop的底层核心技术。一旦全部断供,国内没有一家数据公司能活下来。

据悉,目前大数据底层相关的核心模块全部来自美国公司,包括腾讯、阿里在内的所有公司都在使用其提供的技术。包括分布式数据库在内的国内公司在这方面的原创技术很少,只有阿里在逐渐向大数据开源社区贡献一些技术。

目前,中国的大数据公司正在应用层面创造更多。这是国内互联网创业者最擅长的应用层面的东西,可以在短期内有效实现,比如数据统计、分析、挖掘等应用层面的技术。这就是中国企业家在大数据行业的优势和实力。由于缺乏底层技术,基础薄弱,一旦整个行业陷入动荡,产业链中的企业家可能会受到影响,长期难以发展。

数据大而不精的尴尬局面。

以广告为例,外界认为大数据公司数据量大,可以实现精准投放提升产品购买。

买率,在理论上来说没错,但其实只是一个理想状态。实际情况下,一个人的消费是由诸多维度的信息共同组成的。要实现信息采集、画像分析、用户推送、交易转化,需要掌握各种大量信息数据,然后在恰当的时间地点把东西推给合适的用户。比如一个喜欢浏览汽车的用户,如果在他面试或者开会的时间进行推送,很有可能就达不到传播目的,更不用谈转化。
  
  实际上,国内每家数据公司其实都是一个数据孤岛,拥有的只是一个很片面的数据,并非一个全景化数据。虽然每家数据公司都标榜自己是全景化数据,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大数据整个行业里,即使是腾讯这样的巨头也不敢说它的数据是全景化的。
  
  行业建设周期长短期难获利
  
  在国内,投资人普遍有一个通病,就是不能接受长线投资,这点在大数据领域体现的特别明显,很多投资人入局都是抱着一年翻倍、三年推出、四年上市这种心思来的,自然导致了大数据领域早前的概念成风、虚火旺盛现象。用资本的热度和周期去考核大数据行业的变现时间,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在大数据行业,数据积累和开发是有一定周期的,只有积累到一定数量,才有可能变现,但这没法一蹴而就。行业的发展是需要足够成长周期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和足够的耐心。
  
  因为投资急躁,加上部分大数据领域创业公司的急于变现,甚至是投机取巧,企业当然无法安心扎根于技术,行业自然乱象丛生,加上《网络安全法》等数据法律健全,必然造成了一批大数据公司被淘汰。
  
  经济下行投资环境日益艰难
  
  进入到18年,由于经济大环境越来越不乐观,连巨头腾讯的股票都暴跌40%,很多基金连完成新的一轮募资都很困难,自身难保。剩下有钱的基金更加趋于谨慎。作为需要长期投资的大数据领域,融资更是越来越难。2018年以来,有关大数据公司融资的消息几乎是凤毛麟角。现在几乎到了“闻大数据色变”的地步,在投资人眼中已把大数据与“忽悠”、“骗子”一词挂钩。如此严峻的形势,估计还会持续2-3年。
  
  出身腾讯系的创业者,Dataeye创始人汪祥斌称,他们早在3年前,就对行业的变化有了判断。早已经向日韩等国家开拓业务,和本土企业在当地成立公司,而这些企业都是在业内深耕了20年左右。同时公司也正在孵化AI团队,进一步开发一些核心算法,让产品适应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接下来,他们还会做基础的数据技术,相关的一些开放式的数据挖掘、封闭式的数据挖掘等。由于布局及时,避开了国内行业的红海,Dataeye预计会在今年实现更高的利润。
  
  海外大数据市场逆势发展
  
  与国内大数据公司面临困境的状况完全相反的是,海外的大数据行业正处在行业高速发展的两极状态。除了中国团队和企业走往海外。欧美等本土大数据公司开始批量上市。根据美国2016年大数据全景图,可以看到美国目前众多大数据相关公司和团队,行业非常细分,并且整个生态链都很健全。
  
  在当下,国内的部分投资机构想投拥有核心基础技术的大数据公司,都会去硅谷,而国内优秀的大数据人才也向硅谷流失,因为那里更适合行业和个人发展。
  
  与国内资本寒冬形成对比的是,在美国市场上,今年有大量美国大数据公司成功IPO。包括SurveyMonkey、Domo、Dropbox、DocuSign和ZScaler等多家公司。刚过去的10月6日,美国的一家大数据公司Elasticsearch$(ESTC)$也在美股成功上市,它是一家做数据搜索的公司,刚开始只是一个开源社区,然后慢慢变成一个成功的商业公司。上市当日股价直线拉升,最高点涨幅达122%。
  
  《权力的游戏》里,主角们提及最多的就是“凛冬将至”,大数据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但正如2000年左右互联网泡沫爆炸之后,走出了阿里谷歌一样,包括大数据行业也必然经历这个发展周期。历经渡劫的大数据行业,才能像社交、电商行业那样,成长出真正的独角兽。

本文由摸索网(https://www.lnmosuo.com)发布,不代表摸索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