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网络营销 >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每天应该看什么?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各类互联网产品的推出,我们走入信息爆炸时代,这个阶段信息传递呈现四个特点——从单向到双向、移动搜索的分化、被动接受、碎片化,并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产生大量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那么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呢?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每天应该看什么?

互联网的诞生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对于人类漫长的历史,信息从未像今天这样呈指数级的增长,一个成年人一天获取的信息数量可能超过20年前一个人一年可以获取的信息。

20年前,电视只有几个频道,报纸每天只有一份,信息的传递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较大。而现在,各种信息的唾手可得让我们进入一个多任务模式,微博、抖音、新闻、APP推送、朋友圈、工作消息,每天需要处理掉非常多的信息。

但人们真的完美的过渡到了这样一个信息过量的时代吗?信息传递方式的巨大改变,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怎样的负面影响?面对过量的信息,我们每天到底应该看什么,怎么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而且很开放的问题,每个人的答案也不一样。

本文并不想主观地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先提出主观的论点再加以佐证,并且只找符合论点的论据来强行解释,这样的论述方式是不够客观没有说服力的。本文仅从客观、理性的角度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希望对你回答这个问题有所启发。

本文主要内容:

信息到底是什么

不同类型信息的区别

认知升级的本质是消除信息熵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方式

信息消费方式改变对人的影响

01 信息到底是什么

大家都会说信息爆炸时代、信息过载,“信息”二字被大家挂在嘴边,但我们真的理解信息的本质吗?从更科学更严谨的角度,信息到底是什么?

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

信息,指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

显然这样的定义是不严谨的。未经过人类传播的内容就不叫信息了吗?非人类传播,而是动物之间传递的内容就不叫信息了吗?用反证法很容易推翻这个定义。

追根溯源还是要从科学家的提出的得到学术界认可的理论寻找定义。在1948年,美国的一位数学家香农(C.E.Shannon),在硅谷著名的贝尔实验室里,基于从热力学中熵理论得到的启发,提出了信息论,为此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在信息论中,信息是这样定义的:

信息,是用于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如何理解这里的不确定性?比如你不知道明天的股票会不会涨,但你今天得知一个重大的消息,美国新冠病毒疫情爆表,你根据这个消息,推断出了明天美股会下跌,这个消息就消除了你对明天股市涨跌的不确定性,所以这个消息就是信息。

按照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推翻很多非信息的内容,我这里称为干扰信息。比如一个人对你说“今天太阳会从西边落下”,太阳从西边落下本来就是一个确定的事实,他这句话没有消除任何不确定性,信息量为0,我们可以归类为干扰信息。

对于一个存在不确定性的事件,要如何来衡量这种不确定性的程度?

前面我提过,香农是基于热力学中熵的概念创立了信息论,相对应的,他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信息熵和信息量。

信息熵:是针对事件而言,对事件整体不确定性的度量。熵值越大,事件的不确定性就越高,熵值为0,说明事件的完全确定的。

信息量:是针对信息而言,衡量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信息熵大小。信息量越大,可以抵消掉的信息熵就越大,即可以消除事件的不确定性就越多。

比如一道4个选项的数学单项选择题,如果完全靠蒙,答对的概率是25%。

如果一个小学霸告诉你,C肯定是错误答案,他给的信息就消除了一部分不确定性,你再蒙对的概率就提升到了33%。

如果大学霸告诉你,正确答案就是A,那他的信息就彻底消除了这个题目的不确定性。

显然,大学霸给的信息的信息量>小学霸给的信息的信息量。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

只有消除了事物不确定性的信息才叫信息,其他的应该称为干扰信息;一个信息的信息量越大,可以消除一个事件的不确定性就越多。

02 不同类型信息的区别

如今,“信息”一词已经有了更广泛的含义,但我们仍然可以根据最初信息量的定义来理解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我们来对生活中的信息按不同维度进行分类。

1. 按信息的载体

生活中,信息常见的载体有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这四种。如何来比较它们信息量承载大小呢?我们按照同样数据大小来进行横向对比。

本文由摸索网(http://www.lnmosuo.com)发布,不代表摸索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