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网络营销 >

疫情之下爆发的需求是真是假?

当下催生出的一些行业是在用一种看似创新的模式去解决一个「受迫-退化」的需求,这可能容易让品牌方、企业误以为是未来的确定趋势。但当下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如果专注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或创新的引领一个需求,也许就会出现一个又一个像2003年非典后的京东,阿里那样的企业。

疫情之下爆发的需求是真是假?

2020年开年疫情的爆发让餐饮、零售等多个行业断崖式下滑,但危中有机,也倒逼出一些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的快速涌现和发展。无接触配送、社区团购、云办公、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问诊等多个或新或旧,或曾经不温不火的名词也不断被创造、炒热,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不但是这些平台方,甚至一些传统企业,比如快消行业、线下商超都开始涌向这些业态,寻求合作拓展渠道。

农夫、娃哈哈等品牌都推出或加码“无接触配送”业务;多家传统商超也寻求和社区团购业务的结合。

疫情之下爆发的需求是真是假?

我们知道一个产品或者一种业态能够在市场上持续保持竞争力,其背后必然依赖于消费者需求的推动。我们在看到“上门洗车”、“上门美甲”等等上门O2O的失败案例时,不禁要好好思考一下,疫情下我们看到的这些“新名词”所发现的需求是真还是假?

在做出判断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人在生活中的需求都有哪些,这些需求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在这里不得不说到美国心理学家Clayton Alderfer提出的ERG需求理论。

ERG理论中提出人的三大核心需求:

存在需求:包括对基本物质必需品的需求。简而言之,它包括个人的生理和身体安全需求。

相互关系需求:包括个人保持重要人际关系(与家人,同辈或上级的关系),获得公众名声和认可的愿望。

成长发展需求:包括自我发展以及个人成长和进步的需求。

疫情之下爆发的需求是真是假?

ERG理论区别于其他需求理论(如马斯洛)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人可以同时受到多种需求层次的激励,而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层次可以随着时间而变化。换句话说,一个人的优先事项和动机可能是不稳定的,并且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当下环境的变化,在存在需求、相互关系需求、成长发展需求之间移动。

那结合这个理论回到我们的主题下是否能够判断呢?

先别急,ERG的一个重要元素是“受迫-退化”理论。简单地说,如果人们较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受到抑制的话,那么人们对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

疫情之下爆发的需求是真是假?

我们举一个类比的例子可能更容易理解,就是我们在职场中的情景:

工作最基本的就是满足「存在需求」,其中薪资福利就是让我们的生活过得下去甚至过得好,但是之后呢?

职场上不太可能总是一个人埋头苦干,然后每个月只要领到薪水就会开心。因为多数时候我们还是会团队合作、跨部门交流,与人互动是工作的常态,有互动就会产生关系,像是同事、上司、部属和朋友等,这是在工作里可以分享想法、一起执行计划的伙伴,这就衍伸出所谓「相互关系需求」

除了关系需求外,把对的人摆在对的位置不仅能帮助公司发展,也能让员工的能力发挥,这牵涉到所谓的「成长发展需求」,个人想要在工作中追寻自身发展,当个人专业能力能适应发展时,成长需求才会获得满足。所以当员工在公司中苦于无法实现其自身价值,同时人际关系又极为复杂的情况下,员工就会出现「受迫-退化」,只为拿一份薪水养活自己开始混日子。

所以回过头来我们看一看刚才提到的目前爆发出的这些需求的真伪,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判断,分别是「当下」和「未来」。

从当下看:

目前爆火的这几大行业都属于ERG理论下「受迫-退化」的情况,在全民防疫教育中被迅速普及的“尽量避免外出”、“避免人人直接或间接接触”等概念的情况下,大家被迫或跟风选择「无接触配送」、「社区团购」、「云办公」等产品或者服务。

本文由摸索网(http://www.lnmosuo.com)发布,不代表摸索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