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网络营销 >

普通人能从疫情中学到什么呢?

对于“普通人能从疫情中学到什么?”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或许我们能学到行动要适时优先于计划、要学会给自己安排任务、以及寻找意义的这项能力的重要性。

普通人能从疫情中学到什么呢?

我一直在想,这次疫情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思来想去,我觉得这次疫情的性质,属「轻量级动荡」。

“轻量”体现在,经济并未受到致命冲击,社会秩序仍有条不紊,民众仍镇定自若……

但动荡到底是动荡,与疫情前相比,生活发生了微妙变化:路上人人戴口罩,“宅”从小众变成主流,快递成为城市“血液”,对卫生敏感度急剧扩大,代际文化差异的矛盾变得尖锐……至于社会宏观面暴露的问题就更多了。

简而言之,这次疫情,像是一束光,毫无预兆的射进被祥和、安稳掩盖下的社会B面,“潜伏的症状”表面化,刹那间,轻量级动荡取代了常态。

整个社会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上缴了巨额“学费”。我想,任何人都有「责任」从中学点什么,才无愧于这次灾难,无愧于许多生命。

普通人能从疫情中学到什么?或者换一个角度,灾难的积极面是什么?

必须承认,我们这一整大代人(改革开放后出生),大体上都在衣食无忧、按部就班的优渥环境中长大,放在人类历史中,也算少有。

我们理解的社会常态,放在历史中,那是异常;我们理解的动荡,放在历史中,可能才是常情。而我们偏偏最缺乏的,正是应对动荡环境的能力。

这正是此番疫情的积极面——它为全民提供了一次「在不确定性环境将生命价值维持在高水平」的训练契机,而且是真枪实弹的环境。

我们有责任从疫情中学习并提升应对「非常时期」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动荡环境中仍维持生命价值在高水平运转?

疫情来势汹汹之时,像典型的“灾难心理”反应一样,我的心态也经历了由震惊到恐慌到麻木的过程。

后来,我发现自己出现了“意识与行动两头跑”的现象

在意识层面,明明很清楚疫情对社会、经济、个人造成了相当程度的重挫,疫情后我们将面临更为艰辛的时刻,这意味着,我们要充分利用复工复课前的“闭门”时间,开始储备相关的知识、技能。

但在行为层面,却迟迟“难以进入状态”:作息无规律,麻木刷手机、切换电视频道、无计划、无原则,大脑像生锈了一样……

这是个问题,大问题。

也是促使我思考这篇专题的直接动机——类似我这种“病症”的人很多,在“正该激流勇进的时候却难以进入状态”。

这正是我们缺乏应对「轻量级动荡」的表现,也是我们必须跨过的第一道槛。

本专题,我将就此谈谈我的反思与实践。

一、行动先于思考,在行动中计划

我们成长于常年稳定的环境,养成了重视计划的习惯。无论「稳定」还是「动荡」,深谋远虑,思路没错。

但真要在「动荡环境」中践行,会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

制定计划,需要一个重大的前提条件:一个不受打扰,无需考虑琐事的一整片的独立时空。但在「动荡环境」,这个以往再寻常不过的要求,就像口罩、泡面一样,变成了稀缺资源。

比如,我们很多人在家办公,一会拿个快递消个毒,一会洗个菜烧开水,家人让你吃点东西,熊孩子找你陪玩……家长里短别说深谋复杂问题,恐怕连集中一时半会的注意力都难。

「稳定环境」塑造了我们“按计划实施”的思维习惯,没有计划,自然“难以进入状态”,于是更容易陷入“麻木刷手机”的状态。

如何突破窘境?我尝试比较有效的应对策略是:在「动荡环境」中,行动先于思考

尤其是状况不明朗时。比如,什么时候复工复学,相关配套资源什么时候能跟上……在不确定情境中,将心智消耗在周密计划上,多半竹篮打水。

但是,我们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具体该“行动”先什么?

我们可以将时间管理理论的“四象限法则”进行适应化改造。

四象限法则,是将任务分成四类:重要不紧急,重要紧急,不重要紧急,不重要不紧急。

这适用于「稳定情境」。

但在「动荡环境」,尤其是我们凡事“难以进入状态”时,我们只需将上述的“紧急”替换成“简单”即可——重要简单,重要困难,简单不重要,困难不重要。

普通人能从疫情中学到什么呢?

而我们“行动先于思考”只需要先执行“简单重要”的那些“小事”

比如,我们很多人在家办公,连基本的“作业环境”都不具备。而创造作业环境,就是一件典型的“简单重要”的小事。

本文由摸索网(http://www.lnmosuo.com)发布,不代表摸索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