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网络营销 >

中美日有声市场对比:通勤耳机、清晨汽车和深夜食堂

三个有声市场,日本是“深夜食堂”,美国是“清晨汽车”,那么中国则是“通勤耳机”。

中美日有声市场对比:通勤耳机、清晨汽车和深夜食堂

《单读》在去年曾出版了一期名为《都市一无所有》的杂志。

是的,看似丰匮,实则一无所有。都市之中充满了暴发户和冒险者。他们得意洋洋,粗俗而又笨拙。人们如同莫得感情的盖茨比,身处道德的荒漠、精神的荒漠。

都市中的人总是孤独而又寂寞。他们需要陪伴感,如果身边没有一个人,那么可能陪伴他们的,只有声音,只有声音那一头的主播。

张爱玲在家卸妆之后,她喜欢将电视机开着,把声音调到很大,大到把电话铃声都盖住了。她说:

也许我太寂寞了,寂寞的人总需要声音来陪伴——尽管这各种各样的声音与我无关。但是生活在噪声中,我也会获得一些安慰。毕竟,这是繁华热闹的红尘。

声音的生意,陪伴的力量,也恰恰因此诞生。

日本人、美国人、中国人,其实都是如此。然而,环境、土壤的差异,使得各个不同的国家诞生了不一样的互联网有声市场与主播生态。

一、声优、播客和FM

众所周知,日本声优产业萌芽于日本动漫。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声优们逐渐不甘居于幕后,而是选择走向前台。声优的“露脸化”和“偶像化”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

陪伴的力量在日本表现为声优的“露脸化”和“偶像化”。

日本动画在70、80年代曾实现了普及。隐藏在“影像”背后的声优,由于产业自然生长进化,“露脸”变得很普遍。

中美日有声市场对比:通勤耳机、清晨汽车和深夜食堂

特别是1990年代前后,樱井智、和岩井润子等一批“会唱歌会跳舞的声优” 开始演唱动画歌曲以外的歌曲,不断通过演唱会的方式也博得人气,“声优广播”也接连诞生。

时至今日,日本都还有声优广播节目,这些节目往往在凌晨12点之后开始,甚至延续到凌晨2点——可以说是非常“深夜食堂”了。

中美日有声市场对比:通勤耳机、清晨汽车和深夜食堂

比如说稻川绘里的谷山纪章的居酒屋Talk综艺节目,女高中生配音演员二宫由衣的深夜性感谈话,田村由香莉和宫野真守的动画主题歌栏目。

如果你去看日本的声音形态会发现,他们大多是深夜访谈、萝莉夜话、动漫音乐。这和我们一贯以来的日本印象也是重合的。

日本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说是机构化、系统化的。日本甚至还有专门的声优学校,专门培训声优演员。以东京广播学院为例:这家学校已经有40多年历史,主要培育声优、演员、搞笑艺人、主播与播报员,有大量校友活跃于声优业界。

中美日有声市场对比:通勤耳机、清晨汽车和深夜食堂

可以说,日本有声市场的培育土壤是动漫、声优,它带有卡哇伊的色调,也有深夜食堂的温暖。

如果说日本的声优广播陪伴往往是在凌晨12点之后,那么美国人的声音陪伴往往是在清晨——这表现为播客这种形式。

和日本的“深夜食堂”截然不同,美国播客有着非常重的媒体、资讯、脱口秀性质。

美国音乐媒体Musicoomph统计的数据显示,美国播客听众以年轻人为主,而且主要集中在18岁-44岁这个范围区间内。而且大家收听播客的场景往往是在家中或者车上。

中美日有声市场对比:通勤耳机、清晨汽车和深夜食堂

美国播客的历史传统大概有三条脉络:

第一条历史脉络是“汽车+广播”的生活方式。美国广播界有句名言,“车轮子和干电池拯救了广播。”

这说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美国广播被电视逼到悬崖边缘时,车轮子和干电池赋予广播在移动领域的优势,使得广播继续生存下来,并且有了今天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本文由摸索网(http://www.lnmosuo.com)发布,不代表摸索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